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一、 中国经济国际化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涉外商贸和涉外旅游越来越频繁,翻译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这种需求将更加受人瞩目。据国家外事局统计,2005年中国翻译市场规模为人民币210亿元。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和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60%),2006年将达到227亿美元,而中国翻译市场今年产值将超过300亿元,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据有关统计,中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50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可能就会达到100万”。
目前国内专业翻译人才缺口极大,不少高校纷纷建立翻译专业或方向(大概有100多所),培养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我院从2002年就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现已毕业290人,目前正在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作用。但由于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较窄,就业面受限,传统的纯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符合今天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我大学外语部特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申办了英语翻译专业。 2014年5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翻译专业。
二、目前国内翻译专业的办学现状
教育部下发(教高)[2006]1号文件《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 宣布设置"翻译"专业(专业代码:0502555,作为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并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可自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也被批准为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我国首次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被批准招收本科生,就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标志着翻译学(或专业)的学科专业在我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这也同样标志着我国内地高校终于结束了没有独立的翻译专业的历史,更象征着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建设新发展的开始。本科翻译专业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独立,完整翻译学科点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应对与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交往,交流日趋增多的需要;是培养大批高质量翻译人才和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建设和翻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翻译人才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媒介,其社会需求价值不断提升,培养高素质,翻译能力强的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宏观社会需求和微观的个人需要,而为了切实保障培养翻译人才,提升人才素质,设立翻译专业也势在必行。
三、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目前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能够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英语及汉语语言文字处理。
翻译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口、笔译理论和方法技巧,具备翻译各种不同类型文本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一般场合的口译任务,具有从事各种类型口、笔译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四、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学要求,师资培养,教学原则,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手段,测试与评估等描述和设定以核心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课程安排重视科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前期着重做好语言技能的训练、翻译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期侧重培养综合翻译能力。基本原则是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找到科学依据和打下夯实基础。
主要课程开设: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学概论、口译、笔译、交替传译、视译基础、翻译通论及第二外国语等。
五、我校翻译专业的特色:
1.专业定位: 我校翻译专业主要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笔译、口译乃至同声传译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笔译为主、口译为辅的中等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如企事业单位的产品介绍、说明书、一般资料、一般接待等的翻译人才。
2.培养方式:翻译专业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体系构建以学校为主的单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师资队伍:翻译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以学术型为主,而且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4.考核方式:翻译专业实行口试、笔试和机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同时推行“多证书”制度,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推行认证考核方式。
6.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在本省领先、特别在企业界具有影响力的英语翻译专业;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建成校级重点专业;为本校英语类专业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按照“以质取胜,稳步发展”的原则,招收优质生源,每年招收学生80余名,至2015年在校生数达到400人。
六、我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翻译专业的学制: 四年
翻译专业的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翻译专业招生对象: 文科学生
1.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具有某一个应用专业方向的学科基本知识与语言知识。在笔译实践上,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文学文本及某一应用专业的一般性文件。
2.熟悉主要翻译理论,掌握基本口、笔译方法和技巧;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学实践,笔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应不少于50,000汉字。在口译实践上,学生应能够胜任交替传译和一般难度同声传译的工作,能胜任重重要场合的口译工作。 3.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及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应掌握中国及英语国家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七、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程
1、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贵州省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